中国古代的建筑都是以木料、砖瓦为原料,将立柱、横梁、顺檩等构件的方式结合在一起,以此增强房屋整体的牢固和弹性。然而,火灾往往是古代木质建筑的克星,那问题来了,在古代时发生火灾时是没有消防队的,那是怎么来灭火的呢?那就要说到我们的铜大缸了,在古代时铜大缸的作用可就大了,听我来给你们简单介绍一下吧!
我们就要说到著名的紫禁城了,紫禁城是明朝的政治中心,其中殿堂遍布,楼阁林立,防火减灾尤为重要,为此,有308口鎏金太平铜缸矗立在紫禁城的各个角落。太平缸直径160厘米,高120厘米,重1500多公斤,能蓄水2000升,作用类似于现在的消防蓄水池。
紫禁城中的太平缸与其它水缸不同,在基座下有一个中空的口,方便炭火在缸下烘烤。从当年小雪到次年惊蛰,一口缸每日用炭十五公斤,防止冬季缸内蓄水结冰,防患于未然。在紫禁城建立的五百多年里,总共发生大小火灾五十八次,平均十年发生一次火灾。太平缸起到了花小钱办大事的作用。
灭火时,需要大量的水。湖南的《救火事宜》规定,每县设立救火夫头五人,夫头各管十名水夫,官府每月给夫头工食银三钱。夫头及所属水夫配有专属的颜色和灯笼。突发火灾时,水夫按色担水,每一担水,夫头给一根水签,事后,一根水签折算一文钱。当地政府根据各色水夫的表现,给予评定。发现水夫不听从夫头指挥,或者夫头克扣水钱、中饱私囊的,一经发现,严惩不贻。
总的来说,古代在防火防灾的设施上是不断改良的,当时人们对其防患的意识也是相对到位和重视的。铜缸还有很好的寓意,古代风水学中讲究:藏风聚气,得水为上。意思是说,安家布宅,要选在依山傍水的地方,正所谓:前有罩后有靠,山主人丁水主财。五行之中,水克火,水亦生财。既然这种大缸被称之为“门海”,那便有了敞开大门、海纳百川之美好寓意,是家族聚财的象征。